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昆明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教师之家 > 浏览
楼主
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实践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实践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朱老师 昆明 
2000年我国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更改了课程标准、更换了教科书,它还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大方面有了深刻的转变,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推进力度大,处处散发着教育创新的气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关键。
一、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是学生的发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规律与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知识可以克隆,而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能克隆的。经验可以从别人哪里学习到,但经历只能由自己去走。学生的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成长无法替代。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
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诱导、传授、诊治)下,经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并进行反复的有意识地训练逐渐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体验)和思考(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为此,各科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展。一节讨论课、一节活动课、一次科学探究、一次研究性学习,一次合作学习、一次专题采访、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主题班会,一个调查报告、一份小报(板报)汇报活动,均可锻炼学生的能力。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要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迸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
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课程建构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上;强调课程内容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潜能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方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方法,并能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与此同时,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疑是正确的,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发展,这已被大量中外教育改革的事实所证明。美国新数运动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滞后于课程。不难设想,一支观念落伍、专业化水平低下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完成新课改的历史使命的。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若干年来,目前这支队伍一直是在旧的课程体系下运行,其巨大的历史惯性很难使之与新课程的实施顺利接轨。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老经验、老办法可能会成为新课改实施的障碍,因此,新课改呼唤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改革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学生单方面的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他主性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从课本和课堂到走向现实生活;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较为单一的媒体到运用多种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从师讲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等。
由此可见,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多,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变动性增强,教与学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仅仅是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应学会能动地选择、决策乃至创造。因此,新课改也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搭建起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价值。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这些歌颂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教师受之无愧的。但总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似乎老师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奉献,仅仅在于他的社会价值,其实每一名教师都有着实现自身生命质量渴望,都有着实现“自身价值” 的追求,都有着因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内在尊严的体验与欢乐的满足,新课改恰恰为教师这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新课改呼唤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也需要新课改做平台,新课改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发展与新课改的这种互动性,既要关注教师如何服务于新课改,也要关注如何在新课改中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三、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③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四、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新一轮教改实验,呼唤着新思路和新对策,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改探索与实践。而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这将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和追求。
作者:朱老师(848432)06-02-25 14:10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昆明家教网 ©2003-2015